優質的服務流程
· quality of service processes ·
- 需求溝通傾聽客戶需求,了解用戶使用環境和現場工況
- 方案設計根據現場實際工況,針對性出具解決方案
- 合同簽訂技術和商務規范確認,簽訂合作協議
- 產品制作選擇最優質的元器件,嚴格按照技術協議
- 調試安裝現場規范安裝,靜態動態調試,分析儀運行
- 售后服務后續維護,持續跟進,終身維修
山東濟南市槐蔭區太平河南路1567號均和云谷濟南匯智港6號樓
近年來,隨著大氣污染問題凸顯,對于煤電的減排要求越來越高,很直觀的體現就是第三方治理企業的業務量明顯增加。就像治感冒不同的誘因引起的用藥也不同,每個要對癥下藥,這樣對第三方的專業公司的技術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十三五”開局之年,環保產業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2016年兩會,環保入選“十三五”主要目標任務及2016年八項重點工作,在剛剛過去的政府工作報告對于環保的闡述更是“振聾發聵”。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支持推廣節能環保先進技術裝備,下重拳治理大氣霧霾使今年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分別下降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3%。并要求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廣泛開展合同能源管理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努力把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成我國發展的一大支柱產業。
有生態環境的頂層設計,有旺盛的市場需求,不少業內人士認為2016年大氣治理“黃金期”將會持續,尤其是備受政策頻頻“光顧”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市場更為誘人。
三部委力推煤電第三方治污
燃煤電廠將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國家發改委、環保部與國家能源局近日聯合印發了《關于在燃煤電廠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指導意見》,意圖在燃煤發電領域內,加快推行和規范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
《指導意見》中明確了主要目標,即到2020年,燃煤電廠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服務范圍進一步擴大,由現有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治理領域全面擴大至廢氣、廢水、固廢等環境污染治理領域;社會資本更加活躍,資本規模進一步擴大;第三方治理相關法規政策進一步完善;環境服務公司技術水平能力不斷提高,形成一批能力強、綜合信用好的龍頭環保企業。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并非一個新概念。早在2007年,我國就曾在電力行業開展過燃煤電廠脫硫的特許經營試點工作,三年時間內試點火電機組容量達到2400萬千瓦。截至2014年底,采取第三方治理方式運行的煙氣脫硫特許經營規模約9700萬千瓦,脫硝特許經營規模約3300萬千瓦。
2015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對包括環境公用設施、工業園區等重點領域在內的環保第三方治理工作提出了要求。而此次新印發的《指導意見》回歸到燃煤發電領域,相關原則更加細化,并針對目前發現的問題提出了新要求。
助力持續減排
而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大的發電集團都成立環境治理的部門或公司,對于某些技術創新,大多直接買進設備或技術,第三方參與較少。
按照《指導意見》,燃煤電廠和環境服務公司在自愿、公平的前提下,開展互惠互利的市場化方式合作。燃煤電廠和環境服務公司在現行法律法規下開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合作,確保污染物排放滿足相關法律、法規、標準、政策要求。
電力行業的排放主要來自火電,火電機組的排放集中于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中電聯此前發布的《中國電力減排研究2015》顯示,2014年全年煙塵排放量98萬噸,二氧化硫排放620萬噸,氮氧化物排放620萬噸。從2006至2014年,累計減排二氧化碳共60億噸。
在中電聯副理事長王志軒看來,電力不是霧霾的主要成因。不過按照國務院部署,煤電的超低排放將進一步推進。國家發改委聯合環保部此前進行了特許經營試點,2007年到2010年間試點火電機組容量達到2400萬千瓦。截至2014年底,采取第三方治理方式運行的煙氣脫硫特許經營規模約9700萬千瓦,脫硝特許經營規模約3300萬千瓦,取得不錯的進展。
對于第三方治理產生的責任,《指導意見》做了明確規定。燃煤電廠承擔污染治理的主體責任,環境服務公司按照有關法律法規以及合同要求,承擔約定的污染治理責任。燃煤電廠和環境服務公司按照合同中約定各自的安全生產管理職責和應當采取的安全措施。雙方按照合同約定,對超標排放、違反排污許可規定等造成的環境事件引起的政府通報和處罰承擔經濟責任。
發展階段 問題凸顯
盡管第三方治理的優勢明顯,但是如同硬幣的兩面,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
頂層設計破冰領航,總會引來資本市場瘋狂逐利。《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中提出對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治理項目給予中央資金支持,有條件的地區也要對第三方治理項目投資和運營給予補貼或獎勵。
根據中電聯提供的數據顯示,2007年開始開展脫硫特許經營試點,納入試點規模機組約2400萬千瓦,截至2014年底,已簽訂火電廠煙氣脫硫特許經營方式的第三方治理合同機組容量約1.15億千瓦。脫硫第三方運營也帶動了煙氣脫硝第三方治理工作,截至2014年,已簽訂火電廠煙氣脫硝特許經營合同的機組容量約0.33億千瓦。
業內人士安德軍指出,在近日項目招投標過程中,出現了以低于國家環保補貼價格參與第三方治理的現象。沒有利潤就不可能提供好的技術和服務,這為第三方治理埋下了隱患。
此外,第三方治理企業還面臨收益風險。近年來環保政策頻繁變化,環保要求不斷趨嚴,造成環保設施需不斷投入進行改造,給第三方治理企業,尤其是承擔多個項目的環保公司帶來了較大的資金壓力。“國家環保政策隨時在變,我們做一個項目動輒投資就上億,如何保證第三方治理公司的收益呢?”某知名企業環境運營事業部副總經理張季宏如是說。
(本文綜合北極星電力網、中國能源報、中國電力新聞網、一財網)
(來源:中國環保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