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的服務流程
· quality of service processes ·
- 需求溝通傾聽客戶需求,了解用戶使用環境和現場工況
- 方案設計根據現場實際工況,針對性出具解決方案
- 合同簽訂技術和商務規范確認,簽訂合作協議
- 產品制作選擇最優質的元器件,嚴格按照技術協議
- 調試安裝現場規范安裝,靜態動態調試,分析儀運行
- 售后服務后續維護,持續跟進,終身維修
山東濟南市槐蔭區太平河南路1567號均和云谷濟南匯智港6號樓
5月29日,生態環境部印發了《火電行業建設項目溫室氣體排放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指南(試行)》,將溫室氣體管控納入環評管理,規范重點行業溫室氣體排放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這一指南將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本文共計:3335字 | 11分鐘閱讀 《火電行業建設項目溫室氣體排放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指南(試行)》的頒布是中國加強環保管理并推進“雙碳”戰略的關鍵步驟。此指南明確了火電項目在環評中必須遵守的溫室氣體排放標準和評價方法,促使行業采用更高效、更環保的技術。實施后,不僅將提升火電行業的環保水平和技術創新,還將強化企業的法規合規性,優化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此外,該指南對其他高排放行業同樣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有助于形成全行業的環保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策略。 《火電行業建設項目溫室氣體排放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指南(試行)》的實施,對中國火電行業產生深遠影響。這些影響涵蓋了技術升級、成本結構變化、供應鏈調整以及行業整體競爭格局的轉變。 中國火電行業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是國家能源結構的重要支柱。隨著國家“雙碳”目標的提出,火電行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需逐步提高清潔能源比重,同時優化傳統火電的環境性能。當前,盡管火電在總體能源結構中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調峰需求中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提高火電效率和減少其環境影響,是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新指南的實施推動了火電行業的技術升級和創新。行業內企業需要投入資金用于研發和引進先進的燃燒技術、污染控制技術如超低排放技術和碳捕集利用存儲(CCUS)技術。這些技術不僅能顯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也能有效控制硫、氮等其他污染物的排放。技術升級雖然能提升火電廠的環保水平和運行效率,但同時也要求企業在前期進行較大的資本投入。 實施新的評價技術指南意味著企業在運營及維護環節的成本將增加。首先,企業需投資于環保設施的升級改造,例如安裝新的脫硫脫硝設備和粉塵控制系統;其次,企業在日常運營中需要使用更多的環保材料和耗材,如脫硝劑和脫硫劑;最后,企業還需承擔環境監測(安裝TK-1000型二氧化碳(CO2)排放連續監測系統)和排放報告的相關費用。這些新增成本可能會壓縮企業的利潤空間,尤其是對于那些規模較小、資金實力較弱的企業。 政策的實施對火電行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均有影響。例如,環保設備制造商將迎來新的增長機會,市場對于高效環保設備的需求預計將顯著增加。此外,環保服務行業,包括環評咨詢、環境監測和排放管理服務等也將受益于新政策的實施。與此同時,燃煤供應商可能面臨需求減少的壓力,特別是那些供應高硫分、高灰分煤炭的企業,需要調整產品結構,以適應市場對于高質量燷料的需求。 隨著環保成本的上升和技術門檻的提高,行業內的競爭格局可能發生變化。具有較強財務實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大企業可能更容易適應新的環保要求,而中小企業則可能面臨較大壓力。長遠來看,這可能導致行業內的整合,強化行業領先企業的市場地位。 隨著《火電行業建設項目溫室氣體排放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指南(試行)》的實施,火電企業需要在多個方面調整和優化,以確保符合新的環境標準并在變化的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1.發展規劃與戰略定位 企業需要將環保標準納入長遠的發展規劃中,確立清晰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這不僅應對即將實施的環保政策,還應預見未來可能的更嚴格規定。在制定這些目標時,企業應考慮到其技術能力、資金狀況以及行業趨勢。 企業需評估現有生產設施的環保性能,并計劃未來的技術升級和創新投資。這包括但不限于采購先進的燃燒設備、投資碳捕集與封存技術(CCS)、以及其他能夠降低排放的新技術。這些技術投資不僅能幫助企業達到新的環保標準,還能提升其在技術領先的市場中的競爭力。 2.市場布局與競爭策略 面對國內市場環保政策的壓力,企業應考慮通過拓展國際市場來分散風險。探索對環保要求較低的國際市場或是技術需求與國內市場不同的區域,可能會為企業帶來新的增長點。 除了傳統的電力生產,企業可以考慮向服務與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比如提供環保升級改造服務、排放管理咨詢等,這將幫助企業從單一的電力供應商轉變為綜合能源解決方案的提供者。 3.結構調整與優化 企業可能需要設置或強化環境管理部門,確保公司政策與國家環保法規保持一致,并監控企業的環保表現。此外,增強研發部門的能力,將對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放在優先位置。 審查和優化供應鏈是減少整體碳足跡的重要環節。企業應考慮選擇環保性能更好的供應商,優先采購高效能、低排放的原料和設備。 4.業務操作優化 通過對現有設備和流程的能效評估,實施節能改造項目,減少能源消耗,降低運營成本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例如,優化鍋爐運行參數、改進熱能利用效率等。 建立健全的環保合規和監測系統,確保能夠持續收集、分析和報告溫室氣體排放數據,以滿足政府部門和公眾的信息需求。使用高級軟件和傳感器技術來實時監控排放和環境影響。 為保證展示效果,我們設計了一個代表案例,以展示如何從數據收集、計算直接和間接排放到分析總排放量和單位產品排放水平的完整流程。 東方電廠位于中國江蘇省,是一個主要使用煙煤作為燃料的火力發電廠。該電廠因區域電力需求增加,計劃進行擴建,以增加其產能至600兆瓦(MW)。擴建項目預計每年將消耗約150萬噸煙煤,并產生約3500吉瓦時(GWh)的電力。擴建項目的主要目的是滿足日益增長的工業和居民用電需求,同時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東方電廠擴建項目的基礎數據收集過程旨在確保溫室氣體排放計算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為此,項目團隊采用了多種方法來獲取關鍵數據,確保了數據的全面性和合規性。 燃料消耗量:該數據通過歷史消耗記錄和預計的電廠運行效率獲得。項目團隊分析了過去幾年的燃料使用記錄,并結合擴建后的預期產能增加,預測了年消耗量為150萬噸煙煤。 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此參數根據國家環保局發布的最新標準獲取。團隊從官方發布的行業指南中提取了煙煤的具體排放因子,該因子基于大量的行業測量和科研結果,確保了排放計算的科學性和權威性。 低位發熱量:低位發熱量的數據由供應商提供的燃料質量報告中獲得,報告基于國家能源局規定的煤炭質量檢測標準。此外,團隊也參考了國內外相似電廠使用的煤炭發熱量數據,進行了對比分析,確保數據的適用性和準確性。 碳氧化率:碳氧化率的確定是基于燃燒技術的效率測試。通過在實驗室環境中模擬電廠的燃燒過程,測定燃料燃燒后產生的二氧化碳量,從而計算出實際的碳氧化率。此數據進一步通過與行業標準和其他電廠的實際操作數據對比,進行了驗證和調整。 1. 直接排放計算 直接排放主要來源于煙煤的燃燒。以下是計算過程: 計算參數: 燃料消耗量 (FC):1,500,000 噸/年 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EF):2.1 噸CO?/噸煤 碳氧化率 (OF):98% 二氧化碳與碳的相對分子質量之比:44/12 ≈ 3.67 計算公式: ??直接=????×????×????×44/12 計算過程: ??直接=1,500,000?噸×2.1?噸CO?/噸煤×0.98×3.67=11,329,290噸CO2e 2. 間接排放計算 東方電廠的間接排放假設為零,因為電廠不購買外部電力和熱力,因此不會產生通過電力和熱力消耗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 3. 總排放量 由于沒有間接排放和工業生產過程排放,總排放量等于直接排放量。 總排放量公式: ??總=??直接 計算過程: ??總=11,329,290噸CO2e 4. 單位產品排放水平 單位產品的排放水平是指每單位電力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計算參數: 年電力產量 (G電力):3,500 GWh = 3,500,000 MWh 計算公式: ??電力=??總/??電力 計算過程: ??電力=14,239,710?噸CO?e/3,500,000?MWh=3.24 噸CO2e/MWh 通過以上計算,我們得出東方電廠擴建項目的年度總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1,329,290噸CO2e,而單位電力產出的溫室氣體排放水平為3.24 噸CO2e/MWh。 如前所述,東方電廠的單位電力產出溫室氣體排放水平為3.24 噸CO2e/MWh。這一數值是通過將總排放量除以年電力產量計算得出的。單位產品排放水平的評價不僅考慮了二氧化碳的直接排放,還應關注項目的能效和技術標準。 根據國家最新的環保法規和“雙碳”目標,火電行業的平均單位產品排放標準應逐步降低。目前,國家對于新建電廠的平均排放水平目標設定為較低的值。顯然,東方電廠的排放水平高于這一目標,這提示需要進一步的技術改進和環保措施的加強。 在國際上,許多發達國家的火電行業已經實施了高效和清潔的燃燒技術,使得排放水平大幅下降。例如,一些歐洲國家的火電廠單位電力排放水平已經達到了2.0 噸CO?e/MWh以下。與這些數據相比,東方電廠的排放水平較高,這表明在節能減排技術和設備的選擇上可能存在優化空間。 在國內市場,火電行業的排放水平差異較大,主要取決于使用的技術和設備的現代化程度。對比同行業內部其他電廠的數據,若東方電廠的排放水平在中上游水平,這說明其現有管理和技術措施已部分有效;若在下游,則需考慮采用更為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措施。 通過上述評價,東方電廠管理層需認真考慮投資于更高效的燃燒技術、引入先進的污染控制設備和系統,或探索燃料的多樣化與清潔能源的混合使用,以達到國家和國際的環保要求,促進電廠的可持續發展。
文章來源:綠創碳和